图片104
伴随着各地“智慧校园”的建设,越来越多的智慧教育应用程序已经成为家长手机上的必备软件,而低质量的应用程序在其中泛滥。
教育App的乱象并非首次受到媒体关注。开发教育App是为了推广“互联网+教育”,使学生、家长、教师等都能从科技的进步中享受到方便和实惠,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。不好的事情就是不好的事情,不好的事情。除多而泛滥外,还存在两大乱象值得注意。一是自以为是地违反规则。2019年,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了《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》,提出要“教育应用App统一不得向学生和家长收取任何费用”“教育应用App推荐遵循自愿原则,不与教学管理行为挂钩,不与学分、成绩和评价挂钩”。但是媒体却发现,湖南、安徽、河北、河南等地的学校都在推广为学生提供成绩查询服务的收费App。
二是出乎意料的低质量。在教育方面,任何事情都必须坚持以一种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保持高质量。但是,一些教育应用程序不仅在内容质量上掺水,而且在使用体验上还经常出现“无法登录”“速度慢”等问题。这样一个低质产品,似乎也很难让人相信它会妥善地保存用户信息。父母的亲身经历也印证了一些App的不可靠。还有家长反映,每次公布考试成绩后,都会收到网上在线教育机构的电话轰炸。
在混乱的背后,多有功过或利弊在作祟。个人追求业绩,把“智慧校园”简单理解为“多用电子产品,多做教育应用”,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;个人追求“利己”,把教育当生意做,把学生和家长当“韭菜”收割。可见,治理低质量的教育乱收费,既要治本,又要治本,既要治本。
治乱减负是当前的首要任务。以学生为本的原则,是学校工作的“第一把关子”。对于已有的App,要合并,要提升,要淘汰;对于新的App项目,要规范立项,审核等流程。例如在立项时,多与家长、学生沟通,及时公布立项目的和是否收费等关键信息,并根据家长、学生的意见进行调整等。教育界则可以通过“黑名单”等制度加强事后的事中事后监管。同时,也要立足长远,从改革评价体系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入手,改善整体教育生态,这样才能彻底根除低效教育App滋生的“乱根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