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智慧口岸”是指利用物联网、传感器、云计算、决策分析优化等技术手段,对口岸各核心的关键信息进行透彻感知、广泛连接和深度计算,实现各资源与各参与方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协调联动,对口岸管理运行作出智慧反应。
运用数字手段,运用先进技术,打造“智慧口岸”,实现口岸高效管理。“智慧口岸”是促进和加速口岸管理创新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。
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5G基站开通,成为“全球第一个5G试点口岸”,完成了5G网络覆盖,并结合口岸服务,创新性地将5G与口岸服务相结合。
比如,在通关服务方面,智慧口岸态势感知系统利用5G的特点获得口岸的多维数据,并进行实时AI分析,在口岸的服务门户上实时展示通关畅顺度和相关视频,为公众的通关和出行提供重要决策参考。
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是新时期智慧口岸建设的典型样板。通过两年的建设,珠海口岸“5G智慧口岸应用项目”初步建成了人工智能应用系统、物联网应用系统、口岸态势感知系统、可视化智慧运营管理平台,以及“基于5G的智慧口岸应用项目”初步建成,并初步形成了口岸运行智慧化、口岸态势感知系统、可视化服务平台、通关调度可视化、通关服务便利化。
建设智慧交通、智慧商业、智慧物流、智慧文旅等平台,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智慧服务,实现人、车、货高效通关和集散。不仅可通关,还可实现停车无人化。基于5G的智慧口岸“智慧停车场”系统,乘客可获得停车预约、反向寻车、找空车位等服务。
并通过建设智慧口岸,实现口岸管理数字化转型,为口岸综合管理、通关服务、安全防范、指挥调度、应急处置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。
智慧口岸场景丰富AI应用的内涵
边境口岸包括水运口岸、航空口岸、铁路口岸、公路口岸,各口岸具有不同的经营特点和要求。从深圳特区的陆路口岸深圳湾出发,深圳是目前国内口岸数量最多的城市,其口岸覆盖了“海、陆、空”的全类型。深圳湾口岸是我国首个实行“一地两检”模式的综合性陆路口岸,将香港与深圳市相连,24小时通关。
深圳湾口岸自建站十三年来,累计查验了近4.2亿人次出入境旅客,出入境车辆4700万辆。
面部识别提高旅客通关效率。是我国最早实现自助通关的口岸之一,旅客通过信息采集自助通关,极大地提高了通关效率。当前,深圳湾口岸共设置人工查验通道37条,自助查验通道91条,旅客自助率超70%,旅客、车辆平均候检时间大幅减少,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,基本实现了自检。
深圳湾口岸人流量大,一天内出入境人数最多达19.3万人次。在快速流动的高密度人群中,如何对偷渡人员和犯罪嫌疑人进行快速识别,成为边检管理的一个难题。所以有必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,构建智慧人脸识别分析系统。
2019年7月,深圳湾海关在深圳湾口岸启用人脸识别系统,以科技、智慧的方式,助推“深圳速度”。
该系统可对所有过路者进行人脸自动抓取,并与数据中心的“黑名单库”实时比对,通过可视化管理、人脸大数据对比和智慧分析,自动判断并实现与口岸综合管理平台的联动处理。
为了提高通关效率,深圳湾口岸还引进了智慧机器人,通过智慧机器人对旅客在自助查验通道进行提示。
车面识别辅助车辆出入境安全检查
进出境的车辆在口岸较多,有小汽车、大巴、货车。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车流在繁忙的口岸。为此,海关人员对车辆的合法性、货物偷渡、藏匿人员的检查工作十分繁重。
在保证车辆合法、安全的前提下,海关管理部门需要对进出境小车、客车、货车进行快速安全检查,同时要对空载货车、客车进行无辐射快速检测,查验是否藏有危险品、走私物品和偷渡人员。这就需要建立AI分析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。
深圳湾边检站为提高车辆通关效率,在所有的车检通道上安装系统,实现了车辆验放全自动化。一辆面包车或小汽车只要在过道上用手指按住,对着镜头看一下,系统就会自动对人的照片、指纹进行比对,数秒后就能顺利过关。
该系统能对出入境车辆进行实时抓拍、识别、对比和分析,同时辅以车底、车体、整流罩藏身检测等技术手段,加强出入境车辆的安全检查与管理,让非法走私车辆无处藏身。并通过车流监控技术进一步提高和优化了车辆的通关效率。
面部识别等技术的加持,大大提高口岸管理和通关效率。智慧口岸场景的应用,也大大丰富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内涵。